濕疹一直困擾不少香港人,千方百計尋找濕疹止癢方法、有用的濕疹藥膏,戒掉所有濕疹不能吃的食物。其實濕疹原因是甚麼?最有效的方法又是甚麼?今日等COSMED同你探討!
「濕疹」是常見的皮膚病,據統計,香港有10%至20%人士患有濕疹,相信大家的朋友圈中,總有一、兩個朋友會受到「濕疹」的困擾。「濕疹」屬於自身免疫力系統問題,並不具傳染性,常發於手內側、眼皮、頸部、手肘、小腿後側及手內側等位置,而天氣過濕或過乾都會令濕疹爆發。
濕疹原因
濕疹正名是「異位性皮膚炎」,患者皮膚不能製造可保護皮膚的因子,導致水份易流失,在和暖潮濕天氣下,濕度高會阻礙汗液揮發,對病情影響較大;至於天氣變冷及乾燥,令油脂及水份加速揮發,亦會誘發濕疹,患者會出現皮疹、水泡,嚴重者更可能會滲血。
「濕疹」幾時會出現?
暫時沒有一定的答案,筆者就有一個朋友,他二十歲前都沒有「濕疹」這個皮膚病,直至他二十歲的一個夏天開始,他突然濕疹發作,全身痕癢又滲水,直至現在三十多歲了,他依然未能醫治好「濕疹」這個皮膚病。
對於這個朋友的問題,身邊很多朋友都不明白為何他二十歲後才會有「濕疹」,有朋友就認為他食錯了東西,引發了這個病出來,亦有朋友覺得喜愛游水的他,因為接觸了不潔的海水而引致;有長輩就認為是他小時候吃得太多加工食品,如魚蛋、牛丸、香腸、火腿等等,令到他身體不好、皮膚不好。
究竟這個朋友為何會突然「濕疹」發作呢?在西醫的角度,「濕疹」發作的成因有兩個:
- 生活環境或飲食含有致敏源,有不少研究證實,生活的環境是影響濕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,它可能是日常接觸到的清潔劑用品、人造食品、方便食品、化學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、動物毛髮等。故此,醫生很多時會建議病人避免接觸或食用致敏源,再配以醫生處方藥膏減低或紓緩病情。
- 是腸胃不適或者壓力太大, 最近有研究發現大腦、皮膚和腸胃之間息息相關,因此患有慢性消化系統疾病、胃腸道功能性障礙、精神緊張、失眠、過勞或情緒變化都有機會造成濕疹。
2018年就有一名剛大學畢業女生,疑因長期飽受濕疹折騰,感到生不如死,竟萌生與父母攬住死念頭,「父親節」當日涉嫌弒殺父母後,再自製毒氣袋笠頭自盡。
而「濕疹」症狀分三期,急性期、亞急性期與慢性期。
- 急性期,患者的皮膚通常會有紅色斑疹、水泡等發炎現象,並且劇烈搔癢,水泡破裂則會滲水、糜爛。
- 亞急性期,皮膚的患處依然發紅,但是出現光澤感,伴隨脫皮、脫屑。而急性期出現的傷口,到亞急性期時則會結痂。
- 慢性期,濕疹不但不再濕,反而出現皮膚乾燥的狀況。此時皮膚顏色變暗,紋路變得比較明顯,表皮會增厚,進而苔蘚化,同時也會伴隨脫屑,甚至龜裂。
正常來說,在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,含有許多蛋白質的分解產物:胺基酸、羧酸鹽、乳酸、尿素及電解質等,這些物質構成「自然保濕因子」,能夠保住皮膚水分、維持角質層的彈性,但「濕疹」會造成角質層被破壞,自然保濕因子流失,所以皮膚會失去彈性、變得乾燥。
如何醫治「濕疹」?
處理濕疹問題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,例如在濕疹發作前,就應為皮膚進行充分補濕。濕疹患者的皮膚較正常人缺乏鎖水因子,以致皮膚結構受損,容易被外來致敏原入侵。因此,患者宜塗搽補濕乳液、潤膚膏等,尤其在洗澡後,皮膚表層油脂被洗走,更是補濕的關鍵時刻。
若然不幸地濕疹發作,一般需要外用類固醇藥物來處理,外用類固醇藥物具有抗炎、止痕功效,當然要盡快向醫生求診,以及早獲得適切診斷和治療。
香港小姐陳倩揚因自己的皮膚很容易敏感,也曾受濕疹的困擾,故研製了一些天然健康產品自用,以減輕濕疹給她帶來的痛楚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eastweek.my-magazine.me/main/eblog_view/111656